最近预制菜的话题特别火,每天都有好几个热搜。
起因是罗永浩的一句吐槽,他说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价格昂贵,比如一个馒头能卖到21元。
西贝出场理论,还放开了厨房。结果众人发现,西兰花保质期两年,羊腿保质期一年半。羊汤说是现熬的,但整个厨房,一根羊骨头都没有。
于是,最惊悚的热评出现了:一岁的宝宝去吃西兰花,西兰花对着宝宝抿唇一笑,弟弟来了!
还有一张疯狂传播的图:阴曹地府里,羊问阎王,我都死一年了,为啥还不能投胎?阎王说因为你肉身还未全灭,一条腿还在西贝冻着。
消费者怒了,我们花高价来这吃饭,是想吃到新鲜的营养的美味的菜品。结果,自家冰箱里三个月的僵尸肉扔了不敢吃,到你这吃冷冻一年半的?
这句话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消费者并不是抵制预制菜,是要有知情权。预制可以,但宣传要透明,价格要公道。
我们现在的生活中,预制无处不在。
汉堡薯条方便面,自热火锅,都是预制的。路边吃个烤串,各种肉也不是现杀的。就是我们自己在家做个蛋炒饭,用的饭基本上也是隔夜剩下的大米饭,也有一点预制的成分。
说得再远一些,预制菜不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它就出现了。
咱们之前讲过“周八珍”,周天子吃的顶级食材,几乎全是预制菜。
淳熬,把调制好的肉酱放到米饭上,这个肉酱是不是预制的?
捣珍,反复捶打牛、羊、麋鹿、獐的里脊肉,除去肉中筋腱,烹熟后揉成肉丸方便使用,这也是预制的。
春秋末期孔子开坛讲学,他老人家说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”。束脩是十条干肉,就是用盐和其它调料风干的肉,这也是预制菜,
到了汉代,烹饪技术比西周提高了多个档次,预制菜自然也更加精美。
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中详细介绍了一道菜叫“炙鸡一笥”,这是被辛追夫人带到墓室中的美味佳肴,考古专家在地宫还发现了完整的鸡骨头。
这道菜的做法是,选一只没有下过蛋、两斤左右的小鸡,在鸡食中加入秘制黄酱,让鸡在欢快的心情中把调料吃到肚子里,自己就把自己腌制好了。
厨师把这只小鸡宰杀后,先用荷叶把鸡包起来,荷叶外面再包一层香茅,这是一种中草药,有祛风通络,温中止痛的功效。最外面包裹一层黄泥,然后就开始烤了。
咱们说着挺简单,要做好这道菜可不容易。在当时,五个厨师忙碌好几个时辰才能把这只鸡烤好,前后用到三十多种工序,价值相当于普通百姓全家半个月的口粮。
这么辛苦做出来的一只鸡,吃不完怎么办?
没有冰箱,但这道菜中特有的“泥封工艺”可以让鸡肉保持多日不坏。只要时间不是太长,拿出来简单加热就能吃,是不是和预制菜很像?
唐朝出现了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预制菜:金华火腿。
按照有关规定,罐头香肠火腿都不在预制菜的范围内。但是在百姓心中,只要不是现做的都是预制菜。所以不要抠字眼,咱们就是随便聊,不是解读预制菜的有关政策。
唐代陈藏器在《本草拾遗》中写:火骽,产金华者佳。
北宋末年,抗金名将宗泽得胜凯旋,为表感谢,很多人主动奉上自家腌制的猪腿。宗泽把猪腿献给康王赵构,赵构看到猪腿色泽鲜艳,赐名为“金华火腿”。
元代马可波罗来华,对金华火腿赞不绝口。这么好吃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?为了让家乡父老也能尝到如此美味,马可波罗多方询问腌制方法,最后把方子带回欧洲,这就是欧洲火腿的起源。
明清两朝,金华火腿被列为贡品,每年都要沿着驿站北上,香气飘荡在帝王的餐桌上。
查了一下,金华火腿的做法是把优质猪后腿的脂肪和淤血全都剔除掉,然后一层层放盐腌制,前后要经过35天左右。腌制成功后,还要经过五个月的自然发酵才算成功。
这样的过程,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就是预制的。
其实,古代达官贵人吃的菜肴,尤其是精致,工序繁多的菜品,很多都是预制的。
比如说,佛跳墙。
传统的佛跳墙,需要鲍鱼、海参、鱼唇、杏鲍菇、蹄筋、花菇、墨鱼等原材料。鲍鱼、海参都是海产品,古代没有冷链,不易保存和运输,只能先晒干。
晒干后想要食用,需要先泡发,只这一项就得五六天。泡发之后还要做一系列的处理,焯水,猛火煮沸或者文火慢炖,都得一步步来。
做一个经典的佛跳墙,从备菜开始算,最快也得一周,肯定有一些原材料是先处理好留着备用的,这是不是也能算预制菜?
古代老百姓生活条件不好,普通人想要吃点肉很困难。前面说的这些,无论是周八珍还是火腿佛跳墙,其实都是帝王将相的菜品。但是,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也有预制菜。
最常见的,就是酸菜和泡菜。
古代尤其是北方,天气冷,冬天想吃点新鲜菜不容易。肉吃不起,菜也没有,天冷之后的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。为了能有点好吃的,早在周朝,老祖宗们就发明了酸菜。
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写到:“中田有庐,疆场有瓜,是剥是菹,献之皇祖”。田中有供人休息的庐舍,田里种着瓜果。人们把瓜果采摘下来腌制成咸菜,献给逝去的先祖。
这句话中的菹,就是腌制的酸菜。
而在西周之前,早在商王武丁时期,我国就出现了泡菜。那时的人把吃不完的蔬菜腌制起来储存,这是泡菜的雏形。一直到唐朝,泡菜技术才被传入韩国。
明代百姓还有一种特别有底气的预制菜,它叫“守山粮”。
古代普通人生活太难了,风调雨顺也只能勉强糊口,如果遇到旱涝灾害,或者打仗了,敌军围城,十有八九都得饿肚子。为了把命保住,不被饿死,明朝的百姓在闲时就开始准备。
找一些大萝卜,去皮去根后放到锅里煮熟,加入糯米一起接着煮,煮到软烂,捣成糊状,然后倒入固定的模型中暴晒。通常模型都是一个长方体,自然风干后就是一块砖。
晒干了水分,硬邦邦的,保质期超级长。也不怕虫蛀,因为小虫根本啃不动。
明朝的老祖先把这些砖块都垒起来,看着就是一面墙。下雨也不怕,只要不是泡在水里就没问题。挨饿的时候,从墙上抠出两块砖头放在水里煮,很快就会得到一锅糯米萝卜汤。
这种砖头最开始没有名字,清代医家王士雄考证它有“防御守卫”的功能,就称其为“守山粮”。
守山粮只是百姓应对紧急状况的粮食,携带不便不适合当军粮,那么古代军粮中哪些是预制菜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