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 万年薪的诱惑!拼多多抢短剧人才,卖货和 “拍剧” 怎么绑到一起了?

拼多多为 “短剧制片运营” 岗位开出 50 万年薪,标志电商与内容的融合进入新阶段。这个靠低价拼团起家的巨头,实则在释放信号:卖货光有好供应链不够,还得有专业内容能力。

早在 2019 年,拼多多就通过引入外部短剧、给流量扶持、开独立频道布局,但始终靠 “采买 + 分成” 合作,未自主制作。如今转向定制剧,搭配 7 月升级的 “短剧共创计划”,已形成 “做内容→吸引人→赚钱” 的完整闭环。

这并非突发决策。数据显示,电商已是短剧营销主力,今年 313 部品牌短剧中 15.9% 来自电商,淘宝天猫以 40 部领跑。这些短剧不只是贴广告,而是将商品融入剧情,如天猫冠名的《对你才不止喜欢》播 3.4 亿次,借情感线植入促销,自然衔接看剧与购物需求。

拼多多的优势在于强供应链与下沉市场触达。专业团队可将农产品产地故事、家居实用场景,拍成 15 分钟短剧,再由专业演员用生活化表演弱化广告感,让短剧成为 “能看的商品说明书”,既延长用户停留时间,又靠情感共鸣提升下单率。

50 万年薪背后,是电商对专业内容人才的渴求。招聘优先影视经验者,娱乐人才正往电商流动 —— 如今流量易得,内容质量成竞争关键。专业演员价值也今非昔比,头部达人短剧播放量是普通内容的 3-5 倍,如《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》播 29.08 亿次,靠的就是专业剧情与表演。美团等平台也在招短剧运营,行业正从 “货架卖货” 转向 “内容卖货”。

但隐忧仍在:内容同质化严重,“重生”“霸总” 题材泛滥,硬塞商品易遭反感;6 集短剧成本约 60 万,部分品牌盈利仅够覆盖成本;小商家因门槛高,难享内容红利。本质上,这是电商的深层变革:“人” 从消费者变观众,“货” 从商品变剧情元素,“场” 从货架变剧场。虽拼多多成败未知,但专业人才涌入将推动内容生态成熟,消费者终将从 “被动看广告” 转向 “主动看剧购物”,电商玩法正被重新改写。

(文/人间观察员)


(资讯责编:拓荒牛 )